各县市区(市属开发区)教体局,市教育局滨海分局,经济区教育服务中心,各直属单位、学校,局机关各科室:
《潍坊市教育局2025年工作要点》已经市教育局党组会议研究通过,现予以印发,请结合各自实际,认真抓好贯彻落实。
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、全省教育大会精神,坚决贯彻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,锚定率先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市总目标,聚焦育人为本、改革攻坚、服务发展、教育治理等关键要素,全力打造基础教育名城、职业教育高地、高等教育强市,创新实施先行战略系列工程,为建设更好潍坊贡献更大教育力量。
强化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,创新党委教育工委、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。持续打造“杏坛党旗红、先领人人行”机关党建品牌。全方面提升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,推进高校党组织争创全国、全省党建标杆院系、样板支部,抓好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实。创新党团队、大中小学、校家社“三个一体化”思政育人机制,培育开发思政“金课”和“课程思政”精品课,分学段遴选一批思政育人典型,搭建现场教学、研讨交流新机制,构建“大思政”工作格局。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突出师生思想教育引导,严格报告会、论坛、讲座等审批把关,强化校内新媒体和学生社团管理,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。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“五段一体”联盟作用,提升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水平,坚决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。
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、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教育。常态化开展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查,一生一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,构建健康教育、监测预警、咨询服务、干预处置“四位一体”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。推进中小学科学素养提升和书香校园建设,实施学生艺体素养提升五项行动,建好用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。打造“研学潍坊”品牌,组建市级中小学生研学指导服务中心,开发“研学游”系列课程和特色路线。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,强化法治副校长队伍建设,常态化开展履职评价。
深入推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。持续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“教-学-评一体化”改进行动,积极探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、项目化学习、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与学新方式,加快新课程方案转化落地。着力构建学段贯通、学科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,普通高中“一校一案”打造优势学科和选课组合。学校社团建设率达到95%以上。实施普通高中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,面向中小学生推进“沃土计划”,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“脱颖计划”,强化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。实施教研能力提升行动,抓好学科教研基地建设。
创新“市县结合”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,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。调整优化城镇与乡村、公办与民办中小学、幼儿园布局结构,持续扩增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。稳妥撤并乡村“小、散、弱”学校,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。推动闲置校舍有序转型,服务实践育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。探索以强校带弱校、小初高贯通培养为主要特征的集团化办学。扎实推进督教帮扶视导提优“雁阵工程”。制定办学条件提升改造三年计划,实施市属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,探索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、中央预算内资金进行校园建设、设备提升改造。
加快“两项创建”进度,力争年内2个县市区入选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,5个县市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。探索乡村教育振兴“潍坊模式”,深入实施强镇筑基和强校扩优行动。打造“潍幼爱”学前教育品牌,开展3-6岁儿童运动促进健康项目。推动省级优质园占比提升至85%以上,全市幼儿园在编教师占比提升至58%以上。统筹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,打造30所省市级特色高中。巩固“双减”成果,推动建立财政拨款与适度收费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支持体系,推动校外培训预收费监管、“先学后付”收费模式全覆盖。提升特殊教育办学品质,加快市级孤独症学校建设,保持义务教育安置率稳定在100%。完成专门学校建设,健全专门教育工作运行机制。
扎实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行动。推进4所学校创建新一轮国家“双高计划”,支持5所左右中职学校立项建设国家“双优计划”。完善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。深化职普融通,建好用好市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,支持普通高中与职业院校结对协同发展。探索联合办学、渐进培育等方式,办好具有潍坊特色的综合高中。优化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布局,扩大高职和本科院校“3+2”贯通衔接培养规模。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。分产业链举办校企对话活动,提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质效,建强做实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。
深化校长职级制度体系建设,完善校长职级工资分配制度。抓好校长队伍选拔、管理、培养,做好优秀校长储备。探索教师跨学段、跨区域使用交流新路径。深入推动教师队伍“三定三聘三评”改革,优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,激发队伍活力。持续实施新时代学科领军人才培育工程,创新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。健全优秀班主任梯队发展体系,开展中小学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课题研究。创新实施教育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,积极面向优秀毕业生开展专项招聘。加强教师关爱,落实好30项尊师惠师行动工作清单,不断的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。完善教师准入考察、师德师风考核、监督举报、调处通报、突发舆情联动处置等机制,强化教育、监督、惩治力度,严格落实师德违规“零容忍”。
深化教育数字化全方位赋能教育治理改革,推进潍教云平台深度应用,建设潍坊教育“数枢”系统,推进学校教育数据研究中心建设。深入推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,深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省级试点。实施校长人工智能领导力提升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工程,开展教师数字素养监测。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,提升学校教育数字化应用水平。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试点,全方位推进学生人工智能教育。
编制并实施教育强市建设行动计划和规划纲要。开展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建设,系统深化各项改革试点,集成教育创新动力,涵养教育发展生态。快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建设,全面落实《潍坊市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试点方案》。以破解问题为导向,扎实做好现代教育治理局长突破项目、校园“微改革”项目,激发教育改革活力。深化新一轮中考招生制度改革,坚持考试、招生、教学一体化设计和推进,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育人体系。推进“教联体”建设,擦亮潍坊家校社共育品牌。深化省级教育融媒体试点建设,有效提升潍坊教育影响力。
完善党委统一领导、党政齐抓共管、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,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策略。探索构建党政主责、部门协同的督政体系,深化市县校三级督学责任区体制机制改革。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招生“零证明”“多孩同校就读”、家长驿站等惠民政策,常态化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。建立健全群众教育诉求处办常态化运行机制。做强做优教育基金会,探索教育战略性投入新机制。实施考试安全强基工程和生涯教育适才计划,深化考试安全机制和育人能力建设。成立市县校三级校园伤害纠纷调解中心,建设全市“校园天眼”视频监控体系,抓好应急演练,守牢政治安全、意识形态、食品安全、考试安全、传染病防控、校园周边安全等一排底线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、高位推进之年,也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。要坚持创先争优、事争一流,深入学校调研,提升专业素养,努力争做研究创新型、实干担当型、服务暖心型、勤廉兼优型的“四型”干部,以实干实绩推动人与事业共成长。要逐步完善项目式、清单化、领衔
市县校联动、科室扁平化协同,健全每月一调度、定期差异化评价机制,全力以赴推动重点任务落实,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。打印